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寫給上帝的信( Letters to God )



⊙簡  介 
影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一個與癌症抗爭的小男孩寫信給上帝,感動了他的街坊四鄰,也幫助周圍的人看到希望。一位生活窘況的郵遞員讀了男孩的信,瞭解了男孩的生活,男孩和家人一起幫助郵遞員一家追逐更好的生活,幫助他戒掉酒癮......


有的時候,生活的智慧並不完全是依靠年齡和經驗的積累……泰勒·達赫迪(坦納·馬奎爾飾)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小男孩,他今年剛剛8歲,擁有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居住的社區環境也是異常地溫暖和諧。在憑藉著信仰而萌生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下,泰勒需要面對的是每天與癌症週而復始的不懈鬥爭,即使病魔肆虐,他卻仍然保持住了一如既往的勇氣與寬容的樂觀心態。對於小泰勒來說,上帝不僅是一個朋友或導師,更是一位筆友,他每天都會寫信,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將自己的祈禱與疑問發送出去。


泰勒發出的這些無處投遞的信件最終在郵遞員布萊迪·邁克丹尼爾斯(傑弗裡·約翰遜飾)的手中找到了歸宿——他自己因為正處在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倍感煩惱和困惑……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布萊迪也為應該如何處置這些「寫給上帝的信」產生過激烈的心理衝突,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布萊迪卻漸漸發現自己和達赫迪一家建立了一種非常友好的關係,然後他還瞭解到,不僅僅是泰勒,還有他那溫柔忍耐卻完全不知所措的媽媽瑪蒂(羅賓·萊弗裡飾)、意志堅定的奶奶奧莉維婭(瑪麗·斯奇塔姆飾)以及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哥哥本(邁克爾·博爾頓飾),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將他們的生活徹底顛覆的混亂中不斷地掙扎、抗爭著。


被泰勒無與倫比的勇氣深深地感動,布萊迪意識到他必須對這些極具鼓舞作用的信件做些什麼,於是他安排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不僅僅改變了他的情感方向,而且還幫助他新結交的朋友和其他生活在這個社區的居民不斷地振奮起來……一個男孩對自己能夠戰勝疾病所付諸的堅定不移的信仰,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影響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泰勒·多爾蒂是一個不平凡的八歲男孩。他周圍是愛他的家人和社區,再加上信仰給他的勇氣,他每天都在用勇敢和禱告與癌症進行抗爭。對於泰勒來說,上帝是一個朋友,一個老師和一個最重要的筆友-泰勒的禱告是用書信的形式,他寫下來每天一封地發出去。


  這些信最終都到了布拉迪·麥克丹尼爾斯的手中,他是一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無所適從的郵遞員。一開始,他對於如何處理這些信件感到困惑而矛盾。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跟多爾蒂家族發展出友誼——不光認識了泰勒,還有他堅強的、溫柔的但是承受了太多壓力的母親,壯健的祖母和他十幾歲的哥哥本——這些家庭成員們每個都在盡力堅強地去面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不幸轉變。


  被泰勒的勇氣所打動之後,布拉迪知道自己必須對那些信做些什麼。這個決定即將轉變他的心態並給他的新朋友和社區以激勵——他決定用一種令人振奮的方式,繼承這個孩子坦然接受命運的堅定信仰。
以下取自於 基督教論壇報文章 http://gospelherald.com/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




◎簡介 
  影片講述的是理想主義者威廉·威伯福斯在18世紀的英國國會長期堅持反黑奴運動並與反對者展開鬥爭的故事。 1797年,近34歲的基督教信徒、反對黑奴運動的鼓動者威廉·威伯福斯(艾恩·格拉法德飾)的身體被明爭暗鬥的議會給弄垮了,患上大腸炎,只好退休到他鄉下的朋友亨利Henry(尼古拉斯·法雷爾飾)和瑪芮安妮·湯頓Marianne Thornton(斯薇斯特·L·唐茲爾Sylvestra Le Touzel飾)那裡去度假。威廉·威伯福斯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人,也十分珍愛動物們。 在鄉下,他曾嚴厲地指責兩個鞭打馬兒的農夫,怪他們不應該虐待動物。 在威廉·威伯福斯休假過程中,他還向他的崇拜者,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 (蘿瑪拉·嘉瑞飾)講述了他所為之奮鬥的事業……
  八年前,僅21歲的威廉·威伯福斯在好友威廉姆·彼特William Pitt (本尼迪克特·康柏拜區飾)的勸說下加入了英國議會。 當時只有24歲的威廉姆·彼特後來成了英國國會的最年輕的首席執政官。 威伯福斯與威廉姆·彼特以曾經的黑奴運動領導人湯瑪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 (盧夫斯·塞維爾飾)和自由黑奴作家Oloudah Equiano的思想為指導,共同領導了反奴隸運動,與塔爾頓君主(斯安·海恩斯飾)和克拉倫斯公爵(托比·瓊斯飾)展開激烈的鬥爭。 但是,儘管他們做了最大的努力,1791年,由威廉·威伯福斯擬定的關於反黑奴的議案還是被國會否定了……
  1797 年,威廉·威伯福斯與芭芭拉·史普納相愛了,並結了婚,舉家遷往克萊普罕。 1807年,他的議案也部分通過了,威廉·威伯福斯獲得了道德上的勝利。 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國會只有他是基督徒。 當他離去的時候,上下兩院各有超過一百名的基督徒。 許多被他的行為所感動的基督徒也加入了國會,使得威廉·威伯福斯的隊伍開始壯大……

關於電影
影片是一個關於道德與利益較量的故事。 導演在將威廉·威伯福斯塑造成為一個英雄的同時,也沒有忽視他作為普通人所有的行為和語言。 威廉·威伯福斯在影片中是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缺點的人。 他用他的毅力與勇氣終於勸服了無數追隨他、可以將他的事業進行到底的人們。 影片中,似乎英國社會對黑奴制都有著既定的想法,只有威廉·威伯福斯與所有人不同,他認為英國國會上表面的條文法案只是為上層人所用的,與國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持相反的觀點。 雖然大部分觀眾們都會贊成導演明顯道出的觀點,即黑奴制是不道德的,是應該廢止的。 但是,影片的最大挑戰並不在於此,而是在於如何塑造好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作為一部反映英國十八世紀國會狀況的影片,《奇異的恩典》是十分值得觀看的,它就像是一個
國會狀況年度大事記錄表。

廢奴制度的先驅-威廉‧威伯福斯



廢奴制度的先驅-廉‧威伯福斯(18世紀英國致力於廢除黑奴制度的年輕議員)



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1759-1833)的名字在台灣鮮有人知,提到廢除奴隸制度最先想到的人,恐怕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拜台大教授張文亮之賜,他首先將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的事蹟集結成《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並在1997年出版。2007年2月,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在全美上映;6月,引進台灣。然而如同其人,這部電影除了基督教界,在台灣依然默默無聞。


◣未加詮釋的橋段


  電影一開始,淒雨綿綿的路程,坐在馬車的威伯福斯望見遠方倒地的馬兒,以及兇殘的兩位馬伕。他不顧身體虛弱,硬是冒雨下車勸說二人,請他們不要如此對待動物。這不單作為觀眾認識威伯福斯的第一印象,同時也是「禁止虐待動物法案」的表徵。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曾經提出該法案,並且也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先河。威伯福斯悲天憫人的性格,在此一覽無遺。
  另一個場景,威伯福斯與議員打牌。打牌在一般人對國會殿堂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不過當時的英國議會倒是時常有牌局進行。你可能會訝異一個推動廢奴制度的健將,竟然會在議會中與人打牌。事實上,早在威伯福斯還在大學時代就曾經獲得「英格蘭第一牌客」的稱號;此外他也愛好文學,這奠定了他辯才無礙的基礎。打牌這個不良習性日後成為他的政治資產之一,他藉此順利打入議員的社交圈中,精湛的牌藝也使他人刮目相看。電影中藉由反派角色克拉倫斯公爵的襯托,把黑人司機當作賭注的動作,將奴隸議題帶入正題,看似暴怒的威伯福斯掉頭而去,其實背後還有這個典故。


⊙奇異恩典電影海報
◣忠於呼召的議員


  威伯福斯出身赫爾(Hull)選區,21歲憑藉著家族的聲望取得下議院議員的資格。促使他走上從政之路的是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與他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卻在日後接掌了20多年的首相大位。電影中描繪他倆的友誼,從威伯福斯在牌桌上高詠《奇異恩典》、皮特繼任首相前與威伯福斯的密會、皮特促使禁奴法案的成形與招聚反奴人士、皮特與威伯福斯競逐的畫面,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他倆對於法案的意見相左,以及後來再度提案的聲東擊西策略,與最後皮特在病榻前與威伯福斯的對話等等……皮特的存在一直是威伯福斯提出法案的定心丸,而威伯福斯在議會的改革也厚實了皮特權力的基礎。


  其實啟發威伯福斯致力於廢奴制度的,應當是《奇異恩典》的詩歌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電影中沒有呈現第一次威伯福斯與牛頓互動的過程,但在文獻中,牛頓第一次向人承認他曾擔任運送黑奴的船長,並為此深深懺悔。他在威伯福斯迷惘於政治洪流時,給予堅定的支持與勸勉:「我盼望並且相信主耶穌高舉了你,是為了祂的教會與我們國家的好處。」


  當我們看到威伯福斯置身後花園,向著上帝禱祈之際,他再度迷惘於自己的職業。「是繼續在議會努力,或者成為一個傳道者?」藉由與管家理察的對話、皮特與反奴人士的遊說,以及第二次(出現在電影中)拜訪牛頓牧師時,得到答案:「聽說您最近在煩惱著要當議員或者牧師;我們的建議是,您可以兼顧二者。」、「你有使命要去實現。」威伯福斯順從上帝的呼召(calling),開始推動禁奴法案。


◣少有著墨的聯盟




  《兄弟相愛撼山河》的讀者可能對《奇異恩典》的電影詮釋不大習慣。主要的原因在於重要角色的差異。書中由威伯福斯發起的「克拉朋聯盟」在1787年年底集結了當時基督徒議員,除威伯福斯本人外主要尚有七位:著書與蒐集證據的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出資並成立獅子山公司(Sierra Leone Company)的夏普(Granville Sharp)、貨幣銀行學大師暨威伯福斯的表兄桑頓(Henry Thornton)、人事管理專才格蘭特(Charles Grant)、外交長才議員艾略特(Edward James Eliot)、致力教育的麥考利(Zachary Macaulay)以及擅長法律的史蒂芬(James Stephen)等人。但由於克拉朋聯盟是後人所給的名稱,以致於明確的成員略有出入。在維基百科的描述中,則還有Thomas Gisbourne、Hannah More、Charles Simeon、William Smith、Lord Teignmouth、Henry Venn及John Venn等人。
  電影中則是由皮特聚集反奴人士,他們與實際上被定義的「克拉朋聯盟」組成份子並不相同。其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激進份子卡森(即克拉克森)、曾為黑奴的歐拉達‧伊奎諾(Olaudah Equiano)、反對黨大將福克斯(Lord Charles Fox)以及後來加入的史蒂芬等人。其中桑頓的角色模糊(他是廢奴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卡森的形象與克拉克森相距甚遠,而伊奎諾與福克斯,跟克拉朋聯盟一點關係也沒有。


  說到卡森,他在劇中的激進性格恐怕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事實上他不是議員,因此被包含在克拉朋聯盟是有些疑義的。他的滿腔熱情在一次次的提案受挫、以及法國大革命愈演愈烈之際,主張也轉趨極端,不斷以「革命」的字眼自詡,好像主張要跳過法制的途徑去訴諸公義。也因此當威伯福斯反對這種途徑時,卡森再也受不了而與他拆夥,當時是1794年。


  伊奎諾的確是自傳《非人歐拉達伊奎諾(或古斯塔夫斯華沙)生活的有趣故事》(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 or Gustavus Vassa the African)的作者,該書在1789年熱賣也是事實。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他參與在威伯福斯的聯盟當中,唯一的聯繫是他與卡森確有互動。電影中描述伊奎諾因法案遲遲未通過含恨而死,為此也埋下卡森走極端的伏筆;但一般相信他的死大約是在1796年。除了這個小問題,電影倒是很細膩地交代他身份受到質疑的狀況(西非人或美國南卡羅來納人),這在維基百科裡頭也有紀錄。


  至於資深的福克斯議員長期以來作為皮特首相的勁敵,在他倆的政治合縱與連橫過程中,廢奴法案只是其中一個角力點。《兄弟相愛撼山河》完全沒有提到福克斯,他卻在電影中被塑造成為重要角色之一。事實上,當皮特在1806年初過世時,繼任的福克斯也的確扮演著支持禁奴法案的重要推手,他與在上議院打拼的格倫維爾(Lord William Grenville)聯手推銷禁奴法案。雖然很遺憾地在同年9月不幸過世,但勝利的花朵很快地在1807年綻放。皮特與福克斯,從政治的權力核心作了最大程度的支援,功不可沒。


◣時不我與的提案


  根據文獻,威伯福斯在1787年提出「道德提升法案」受挫後,因為潰瘍性的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而退隱至克拉朋養病,這也是「禁止販賣奴隸法案」的起源。克拉朋聯盟約在此時成立,並展開了一連串蒐集證據資料的行動。1789年5月10日(註一),威伯福斯首次站上議事台,為廢除奴隸發聲;到1790年1月,提案獲得委員會的同意,開始實質審查與聽證。然而1791年4月表決的結果,卻是以88票對163票的懸殊比例落敗(註二)。1792年,時值法國大革命烈焰囂張之際,威伯福斯仍執意提出「禁止販賣奴隸法案」,幾乎被有心人士冠上「奴隸自由=解放運動」、「改革=革命」的帽子,就連擔任首相的皮特也反對威伯福斯的魯莽行為。皮特在電影中堅持他絕對效忠英王,因此當英王不願見到具有煽惑性的廢奴議題浮上檯面時,也預告了再一次的失敗。書上的記載是,反對派以「逐漸廢除販賣奴隸法案」削弱了廢奴的力道,最後並獲得230票比85票的通過。只是議案一進到上議院,馬上就被否決。1793年威伯福斯再提「外國奴隸法案」,禁止英國船隻運送黑奴到其他國家。這是最慘澹的一次表決,支持派最後僅獲得18票。1796年,威伯福斯再提「外國奴隸法案」,雙方充分動員,然而在最關鍵的一刻,竟有六位支持廢奴的議員沒來投票,跑去看歌劇。表決結果70票比74票再度飲恨,威伯福斯大病一場。




  電影中威伯福斯等人在蒐集資訊與匯聚民意之後,秀出許多書面證據以及39萬人聯名簽署的連署書,並與塔爾頓(Lord Tarleton)議員大聲對嗆:「你們叫的再大聲,也壓不過民眾的怒吼!」「民眾?」畫面嘎然而止,讓人以為people這個字眼好像有什麼忌諱。接下來幾次表決,同樣透過回憶和夢境的畫面以片段剪輯而成。當威伯福斯敞開心胸對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述說這一段歷史時,時間已經進展到1797年,正好銜接在1796年威伯福斯大病一場以後。
◣扭轉低潮的女人


  史普納的出場好像一個鬧劇,也為嚴肅的法案戰爭增添了繽紛色彩。電影裡桑頓的名字改以亨利代替,用以區別他的太太瑪利安妮(Marianne Thornton)。亨利在電影中的角色淪為作媒者與照護者,這與書上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電影中他與太太分別引介威伯福斯與史普納碰面,但在書中卻是由威伯福斯的好友巴賓頓(Thomas Babington)來作媒。此外亨利在威伯福斯養病時擔任撫慰者的角色,也和書中提到的陪伴者、也是威伯福斯的信仰導師米納爾(Isaac Milner)說法不同。


  威伯福斯與史普納的邂逅和互許終生,在電影裡既逗趣又美麗(書上的版本顯然單調多了:他們透過通信交換感想,然後就閃電結婚)。他們第一次被桑頓夫婦設計,彼此沒有留下好印象。但是在第二次卻「假戲真作」,兩個人漫步花園時,嘗試找出彼此不同的價值觀,結果竟然沒有。同樣支持禁奴法案、同樣熱情參與公益,如此高度契合讓這對佳偶在短時間內決定以身相許。1797年5月30日兩人步入禮堂,《奇異恩典》的歌聲第二次響徹雲霄。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威伯福斯38歲、史普納20歲。


  電影中也特別以史普納與威伯福斯的長談,作為廢奴契機的轉捩點。看起來威伯福斯是在一蹶不振之際,經由史普納的愛情滋潤,使他重新恢復了生氣。我們無從考證結婚對威伯福斯的心靈產生了什麼質變,但從文獻中卻可以看到史普納要求威伯福斯搬離克拉朋,為得是持續的作戰。這時候,克拉朋聯盟部分議員也紛紛成家,他們不再聚集克拉朋,但仍然在議會中同心合力,這也使得後進加入聯盟時不致有太大的阻力。從這點來看,史普納的智慧與家庭力量的確是威伯福斯重要的精神支柱。


◣聲東擊西的策略


  威伯福斯結婚以後,電影中時間一躍而進,來到法案露出曙光的1805年。不過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些事件,包括1797年反對派提出狡猾的「奴隸改善法案」:立法要求各殖民地改善奴隸生活、居住環境與教育福利,而非完全禁止蓄奴。此案大敗克拉朋聯盟,但也開始產生反對者的分裂。由於法律強制規定殖民地保障奴隸的權益,使得無法遵守的殖民地議員挾著廣大民怨加入威伯福斯陣營。這雖然導致1804年「禁止奴隸販賣法案」在下議院通過,上議院的銅牆鐵壁卻仍然聳立在前。


  真正扭轉局勢的關鍵由熟諳國際海權法的律師(後來參選成為議員)史蒂芬所擬定的計劃。長期以來禁奴法案直接牽涉許多議員和富豪的利益,加上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事件攪和,使得法案頻頻遭到否決。在公共政策領域中,有所謂的「垃圾桶決策途徑」(garbage-can decision approach),學者柯漢(Michael Cohen)、馬屈(James March)與歐爾森(Johan Olsen)三人認為一項政策的形成包含四個要素: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以及選擇的機會。政策形成的過程是沒有規則可循的,就好像許多參與者把許多問題和答案全都丟在一個垃圾桶中,任期隨機碰撞,直到時機來臨時,就會形成一項政策。後來的學者金頓(John W. Kingdon)提出修正模式,並發明「政策窗」(policy window)一詞,藉以比喻時機的到來,好似政策窗打開了,一項決策在此時就能夠被順利接受;但在大部分時候,政策窗是關閉的。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一直遇不上政策窗開啟的時間,他們也沒有能力去開啟政策窗。


  怎麼也沒料到,史蒂芬所提出的策略卻大大奏效。他主張「禁止懸掛中立國旗法案」,是因為中立國旗正是奴隸船的庇護。當時英法正在交戰,航行於海上的船隻唯有懸掛中立國旗者能免除搜索。此外,史蒂芬也著書《戰爭的假相》(The War in Disguise)披露這些懸掛中立國旗的船隻也提供糧食、武器給法國的事實。史蒂芬知道,一旦斷絕奴隸船的往來,奴隸販子就無機可趁,接下來要廢止奴隸的阻力也就會大大減少。此外,為了降低反對派的戒心,史蒂芬建議威伯福斯不要擔任該法案的提議者(換言之就是低調而行),並且事先知會皮特。電影演得頗為傳神,當議會空空蕩蕩、名不見經傳的小議員提出該法案、威伯福斯看似一副事不關己、議長也提不起勁的時候,反對派大將突然眼尖看見卡森進入旁聽席,赫然驚覺這是反奴人士的計謀時,衝出議會趕緊「撩人來」的氣氛還真讓觀眾緊張了一下!可是當他走進休息室,卻發現空無一人、只剩福克斯老神在在地說「威伯福斯本來還為你預備了賭馬招待券」的時候,真是想拍手叫好!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大家威廉‧瑞克(William H. Riker)所發明的「操控遊說」(heresthetics)一詞恰可形容史蒂芬的策略。簡言之,操控遊說是在建構一個可以贏的世界,它藉由一個新的議題綁架了原有僵持不下的劣勢議題,迫使權力結構的改變與重整,為提案者找出新的勝利契機。當前政治上不同黨派之爭,骨子裡也是一種操控遊說的藝術角力。從禁止懸掛中立國旗到《戰爭的假相》,其中的核心最後都直指廢除奴隸制度有其正當性。以往革命與禁奴法案送作堆,被視為不愛國;如今反而透過愛國主義,去訴諸奴隸制度的邪惡。


◣改寫歷史的法案




  法案露出曙光之際,此刻卻傳來皮特病危的消息。威伯福斯來到皮特床邊,怎麼也料想不到自己孱弱的身子,竟然帶著他繼續為禁奴法案奮鬥;而昔日與他賽跑得勝的健康青年,卻在此刻臨終。皮特說出令人動容卻也哀傷的一句話:「我好羨慕你的信仰!」這信仰正是威伯福斯堅持到底的原因。「沒有任何藉口了,威伯。結束它們吧!」之後,威伯福斯第三次拜訪牛頓。當時他垂垂老矣、雙眼不清,正在撰寫回憶錄,並且成為有力的證據。同樣地,牛頓鼓勵威伯福斯盡他所能地完成法案。承繼著一路上許多人的意志與遺願,威伯福斯要打最後一仗了。
  威伯福斯首先聽從史蒂芬的建議,將法案送至最高法院的法規會,使「外國奴隸法案」得以正式成案;接著推出格倫威爾與格雷(Charles Grey)進行上下議院的攻防。雖然一度被財政藉口模糊了焦點,企圖以重稅取代廢奴,最後仍在格倫威爾的道德勸說下,以41票對20票通過了法案,並在1807年2月23日在下議院以283票對16票的懸殊比例通過法案,同年3月26日獲得皇室的同意(註三)。


  歷經二十載,禁奴法案終於通過了!法律帶來絕對的力量,迫使奴隸制度從此在英國斷絕。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讓人看到,透過法律來禁止奴隸制度是可行的,並且也是唯一的道路。雖然其中發生過大大小小的風浪,威伯福斯堅持到底的精神是禁奴法案成功的原因,而堅定不移的信仰則成為他堅持到底的動力來源。不單如此,我們尤其需要注意,這並不是個人英雄所能完成的志業,而是需要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的支持與配合。克拉朋聯盟讓我們不單單將眼光專注於威伯福斯一人身上,更是看到許多才幹在不同人身上發揮、彼此分工合作的美好模範。我特別喜歡當法案通過的那一刻,反派克拉倫斯所說的一句話:「我欽佩他有高貴的靈魂,卻甘願為低賤的種族奮鬥不懈。(台詞大意)」


  電影在盛大的樂隊與蘇格蘭風笛演奏的《奇異恩典》樂聲中結束;但在現實中,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繼續推動國際禁奴法案運動。他們成立了「非洲協會」(African Institution)、「廢奴之友」(Friends of Abolition),推動各國簽署「廢除販賣奴隸條約」,促使「奴隸登記法案」與「奴隸解放法案」的通過1833年7月25日奴隸解放法案通過後三天(註四),威伯福斯息了地上的勞苦,返回天家。


◣傳頌不已的經典


  「我要你們記住這個味道……記住馬達加斯卡號……記住!上帝造人,生而平等。」


  當威伯福斯從改裝的奴隸船上出現,面對一群受邀的議員與貴族時,他大聲宣告他的信仰。這是他一生的志業,也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雖然這個故事還不多人曉得,但是《奇異恩典》的歌曲當日怎樣感動了威伯福斯,後來也怎樣感動了無數聽眾,從宗教歌曲跨足流行歌曲,卻始終不改其內涵。作曲者牛頓面對威伯福斯時說道:「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兩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Although my memory's fading, I remember two things very clearly.I'm a great sinner and Christ is a great Savior.)」


這是何等強烈的信仰宣告,也是何等深刻的人生體悟!一首《奇異恩典》、一個傳奇故事,皆因他們的信仰而起。這樣的堅定信念震撼了我的心靈,迫使我想要仔細考察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口裡說說空泛的宗教術語,乃是以行動去證明他們的信仰意涵。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帶給我學業與職業的衝擊,讓我真切地思考人生可以彰顯什麼價值,我又該在何種崗位上堅持我的信念。一個國家可以因為制度設計不良而垮台,也可以藉由一群忠心愛國的政治家建立一套法制體系,充分保障與捍衛人權。昔日這群基督徒議員以專業見證了他們的信仰;假若有一天當我有了權力,我能不能堅持信仰,為國家社會造福?




  奇異恩典,何等甜美,拯救無助之人如我;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我曾迷失,如今尋回;我曾盲目,今得看見。(註五)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註六)


  往後,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可以隨著《奇異恩典》的詩歌被傳唱與歌頌,這群看似默默無聞的國會議員,為了基本的人道理念奮鬥不懈。他們美麗而高貴的靈魂,奉獻於這個世界,扭轉了人性污穢殘忍的一面,讓普世價值昇華。他們是有智慧的一群,運用智慧與證據讓法律成為最低限度的保障;他們更是勇敢的一群,不畏環境艱辛與惡勢力爭鬥;他們尤其是配得紀念的一群,用信仰的堅持作對的事,足堪成為後世議員的榜樣。


◣參考資料:


張文亮(1997),《兄弟相愛撼山河》。台北:校園出版。
吳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陳敦源、吳秀光(2005),〈理性選擇、民主制度與「操控遊說」:威廉瑞克新政治經濟學的回顧
 與評述〉。《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頁1-34。
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org/
IMDB電影網站:http://us.imdb.com/title/tt0454776
《奇異恩典》中文官方網站
《奇異恩典》官方網站
※註一:《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與維基百科的時間略有差異。以下統一採用《兄弟相愛撼山河》的時間,另附上維基百科的時間以資對照。WIKI:5月12日。Back↗


※註二:《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裡,懸殊的比數似乎是1790年第一次表決的結果;而1791年的表決則以88對85票作收。 Back↗


※註三:WIKI:3月25日。 Back↗


※註四:WIKI:7月26日法案通過,7月29日威伯福斯過世。 Back↗


※註五:《比較普遍的翻譯版本如下: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Back↗


※註六:《奇異恩典》原文共有六段歌詞,引述如後:(線上聆聽)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 
      in a believer's ear 
      It soothes his sorrows, heals his wounds 
      And drives away his fear 


      Must Jesus bear the cross alone 
      And all the world go free 
      No, there's a cross for everyone 
      And there's a cross for m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 first begun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詩歌作者-約翰牛頓

約翰牛頓 (John Newton).........(阿爾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g飾演)
詩歌作者介紹
 約翰牛頓 (John Newton) (1725~1807)生于英國倫敦。父親是西班牙人,從事航業;母親是英國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渴望兒子能受良好教育,並為牧師,她時常為此心願祈禱。約翰自幼隨母熟誦經文及聖詩。不幸在他七歲時,母親病逝,而她的禱告在三十年後才蒙應允。 
母親去世後,約翰上了兩年學,因寄宿生活嚴謹而輟。十一歲時隨父親上船過著航海的生活,繼而被徵兵,逃役又被捕回。退伍後,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足跡遍四海,道德日益墮落,不久染上了水手們放蕩的生活習慣,吃喝嫖賭,奸詐欺騙,無所不為。日後因鬧事,反在非洲作奴隸之僕,過了幾年非人的生活,幸而他在英倫的父親聽到這消息後,就差人前往營救。1748年春,從非洲返英的途中,遇到強烈風暴,船險沉沒,他在怒濤中,向神呼求:「神啊!求你救我安抵港口,我將永作你的奴僕。」船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使他對基督徒的生活產生愛慕之心。在漫長的航程中,他讀到肯培斯(Thomas Kempis)的「遵主聖範」(The Imitation of Christ),心受感動,矢志悔改。
1754年,他與妻子定居利物浦,作觀潮員為生,並隨衛斯理兄弟研讀拉丁文及希伯來文聖經,偶而也證道。1764年他由聖公會按立為牧師。 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 這首「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 他一直為 神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
牛頓與顧柏(William Cowper)合編了一本聖詩集,其中他寫了二百八十首。他詩歌的特色是簡單、清楚、誠懇。 其他我們所熟悉的聖詩如「郇城歌」(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甜美聖名」(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都是他的作品。本詩的曲調引用美國古調改編而成。(文 取自 古今聖詩漫談-顧明明女士)
《 奇 異 恩 典 》 ( Amazing Grace ) 是 一 首 中 外 信 徒 喜 歡 唱 的 詩 歌 , 作 者 是 十 八 世 紀 的 英 國 著 名 牧 師 約 翰 牛 頓 ( John Newton, 1725 ~ 1807 ) 。 英 文 歌 詞 中 有 這 樣 的 一 句 “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 , 中 文 歌 詞 將 之 譯 作 「 我 罪 已 得 赦 免 」 , 並 不 能 道 盡 作 者 想 說 的 話 。 在 作 者 心 目 中 , 他 未 回 轉 歸 主 時 , 猶 如 使 徒 保 羅 說 的 : 「 在 罪 人 中 我 是 個 罪 魁 。 」 ( 提 前 一 1 5 ~ 1 6 ) 想 及 自 己 這 樣 「 wretch 」 ( 可 憐 、 卑 劣 ) 的 人 蒙 主 拯 救 , 便 深 感 主 恩 浩 大 與 奇 妙 。 為 表 達 自 己 以 前 是 個 怎 樣 的 人 , 約 翰 牛 頓 以 「 wretch 」 來 形 容 自 己 本 是 個 糟 透 的 傢 伙 , 蒙 恩 得 救 贖 , 完 全 靠 賴 神 恩 , 把 他 從 失 喪 中 尋 回 來 , 使 他 過 往 因 瞎 眼 而 走 的 黑 暗 路 , 可 在 今 天 得 看 見 光 明 而 不 用 再 迷 路 。
後 來 有 人 認 為 約 翰 牛 頓 用 詞 過 於 誇 張 , 這 樣 蒙 主 使 用 的 人 , 怎 會 有 如 此 不 光 彩 的 生 命 片 段 ?
到 底 , 當 約 翰 牛 頓 在 《 奇 異 恩 典 》 說 自 己 是 卑 劣 人 的 時 候 , 有 沒 有 過 於 誇 張 ? 且 讓 我 們 走 訪 十 八 世 紀 歷 史 人 物 約 翰 牛 頓 , 以 訪 問 方 式 為 大 家 解 開 這 謎 底 。 然 而 , 在 快 要 時 光 倒 流 進 入 歷 史 走 廊 之 際 , 約 翰 牛 頓 叮 囑 我 們 先 細 閱 他 臨 終 前 為 自 己 寫 下 的 墓 誌 銘 :


約 翰 牛 頓 , 神 職 人 員 ,
曾 蕩 浪 不 檢 、 不 信 上 帝 ,
在 非 洲 做 過 奴 隸 的 僕 人 ;
藉 我 們 滿 有 憐 憫 的 救 主 耶 穌 基 督 ,
得 蒙 保 守 、 醫 治 和 赦 免 , 以 及
被 委 派 去 傳 揚 他 曾 長 期 致 力 破 壞 的 信 仰 。


他 要 讓 後 世 人 知 道 , 他 獲 拯 救 , 獲 赦 免 , 獲 改 造 , 最 後 還 成 為 傳 喜 訊 報 佳 音 的 主 僕 , 是 如 聖 經 所 說 的 : 「 ... 這 原 不 是 我 , 乃 是 神 的 恩 與 我 同 在 。 」 ( 林 前 十 五 1 0 ) 建 議 讀 者 在 看 本 文 時 , 也 同 時 哼 這 詩 歌 的 旋 律 , 甚 而 以 此 詩 歌 作 閱 讀 此 文 的 背 景 音 樂 , 邊 聆 聽 邊 默 想 作 者 寫 此 詩 歌 時 的 心 境 !
曲名: 奇異恩典  Amazing Grace
1.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2.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3.許多危險,試煉網羅,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導我歸家.

4.將來禧年,聖徒歡聚,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現.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
in a believer's ear
It soothes his sorrows, heals his wounds
And drives away his fear

Must Jesus bear the cross alone
And all the world go free
No, there's a cross for everyone
And there's a cross for m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 first begun.
奇異恩典,樂聲何等甜美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神蹟教我心存敬畏
減輕我心中的恐懼
神蹟的出現何等珍貴
那是我第一次相信神的時刻

歷經無數險阻、陷阱
我已走了過來
神蹟保我安全無虞至今
神蹟將指引我回到家

主耶穌的名字
在信徒的耳裡聽來多麼甜美
那撫平了他的煩憂,治癒了他的傷
趕走了他的恐懼

耶穌必得獨自揹負十字架
以拯救全世界
但每個人的心裡,包括我在內
都有著一副十字架

我們在此已一萬年
光芒如太陽一樣耀眼
和最初相比
我們能讚美上帝的時日已不多



整理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詩歌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Crysania's 晨曦田園 介紹文章
希望對想了解奇異恩典電影中較少出場的約翰牛頓牧師有一點認識
以上整理於網路資源.查找不儘完全.翻譯也不盡通順,後續者請自行編修編修文章還是歸上述作者所有
2011/02/10-Bill整理

聖詩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廣泛影響

聖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按照字面上解釋,它強調堅定信念、安撫心靈的力量。

在許多場合或節日經常可以聽見這首歌,尤其是美國,但是它的作詞作曲者卻是英國人。作曲者已不可考,據研究應與18世紀某些蘇格蘭的非宗教歌曲有關,至今已流傳將近300年。當音樂歌聲緩緩響起,其優美肅穆的樂聲,常令參與活動的人為之動容。

「奇異恩典」雖為蘇格蘭民謠,亦流行並被使用於整個英倫三島含英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後來隨著移民將其帶入美洲新大陸,現在已成為美國全國性或民間慶典活動的最主要曲目音樂。早期它在美國黑人教會很流行,因此常被誤認為是美國傳統歌謠,或黑人靈歌。

「奇異恩典」常被選譯在各類詩歌集中,如長老教會台語「聖詩」第433首「懇求上帝施恩賜福」,閩南語「福音頌讚」第290首「奇妙恩典」,國語「萬民頌揚」第349首「異哉此恩何其甘甜」,「青年聖歌」第二集第11首及「校園詩歌」第9首「奇異恩典」等。

「奇異恩典」為知名的基督教聖詩,歌詞是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該歌曲詞句意境深遠,旋律平和幽揚,是傳唱最廣、最知名的福音歌曲。多位知名歌手都曾演唱過此曲,也曾出現在多項歷史性場合上,全球有超過上萬個版本。

《Amazing Grace》亦常被使用為電影插曲,如最近的(2004)【大智若魚】(Big Fish)及【地下鐵】(Sound of Colors)。已推出上千個版本,包括有貓王、美國靈魂樂教母艾瑞莎弗蘭克林、B.J 湯瑪斯、洛史都華、茱蒂柯林絲…等這些超級巨星都出過《Amazing Grace》專輯,英國前衛另類迷幻名團形而上樂團(Spiritualized)也出版過,甚至連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也曾唱過。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但以茱蒂柯琳絲(Judy Collins)的版本採用無樂器伴奏的人聲(accapella)表現,最能表達原曲聖潔祥和的懾人氣氛,至今仍是不可取代的首選。

近期則有希臘女歌手娜娜、美國黎安萊姆絲,以及日本中島美嘉、夏川里美等人演唱過。日本富士電視台在2004年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白色巨塔」,選用了紐西蘭美聲少女歌手海莉(Hayley Westenra)演唱的版本,使這首歌在日本及台灣因而聲名大噪。這麼多的版本各有特色,雖然風格迥異,但皆十分動人。


奇異恩典 歌詞: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神蹟教我心存敬畏 減輕我心中的恐懼 神蹟的出現何等珍貴
那是我第一次相信神的時刻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歷經無數,險阻陷阱 我已走了過來 上帝保我安全無虞至今 神蹟將指引我回到家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His word my hope secures.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上帝給我,美好應許 祂的話給我希望祂將給予我庇護之地 讓我得著永生

When we've been here a thousand years...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我們在此已千年 光芒如太陽一樣耀眼 和最初相比 我們能讚美上帝的時日已不多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整理
聖詩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為迷子詩樂園 介紹文章
希望對想了解奇異恩典詩歌的作者及流傳影響有一點認識
以上整理於網路資源.查找不儘完全.翻譯也不盡通順,後續者請自行編修編修文章還是歸上述作者所有
2011/02/10-Bill整理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搶救愛情40天(Fireproof)

 【穌迷必備】搶救愛情40天(Fireproof)介紹
文/嗑肉絲

『你戴上那枚戒指是發過誓的,但令人難過的是,多數人承諾好壞都廝守終生,他們指的其實只有好的部分。兩人結婚,不論好壞、富貴貧賤、健康病弱,都應該廝守在一起。』

「我已經不愛你了。」

當片中女主角凱薩琳對著她的先生卡雷這樣說著時,我的雙眼剎那間濕潤了眼眶,微酸的鼻樑似乎也讓我體會到了卡雷絕望般的心情!這是許許多多破碎婚姻、感情在結束前,最常聽到、看見的字眼,男男女女在速食年代的感情註解,往往就只是單純的一句『不愛了。』作為結尾。卡雷是個在工作上充滿責任感又對隊友不離不棄的英勇消防員,過去他在火場中學到的至理名言:『永遠不要把同伴拋棄在後面。』,只可惜他並沒有將這句話用在他的婚姻,他與結婚七年的妻子在各自忙碌的工作與缺乏溝通的關係下漸行漸遠,甚至最後兩人都有了結束這段婚姻的念頭…。

卡雷幸運的是有個愛著他們夫妻倆的父親,他對卡雷提出了建議,要將離婚的日期往後延期四十天,而這四十天裡卡雷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並且只作一次就好,於是在半推半就之下,這個名為『為愛情大膽嘗試(Love Dare)』的搶救愛情大作戰就此展開。

『兒子,愛的行動不是以感覺為基礎,這是一個決定,既然當初決定許下婚姻誓約,就不要輕言放棄。』

卡雷的父親隨後寄送了一本親手書寫的『愛的挑戰40天』,每一天都是一項功課,卡雷也在這當中從最初的敷衍了事到灰心喪志,只是結果,是不是能如卡雷父親所說的『改變你的人生和婚姻』呢?也許你也可以在片中隨著卡雷的腳步一起和他閱讀這本『愛的挑戰』。

第一天
不要口出惡言,下定決心不要對配偶說出任何負面的話。如果脾氣上來,就選擇什麼都不要說。閉嘴沈默總好過說出你會後悔的話。『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第二天
除了不對配偶說出任何負面的話,還要至少做一件意外的行動釋放善意。

第三天
買個東西送配偶,讓她知道你在想她。

『男人想贏得女人芳心,他會研究她,研究她的喜惡習慣和嗜好。但贏得芳心取了她之後,往往就不再研究她了。如果說婚前他研究她的程度像「高中畢業」,那麼他就該繼續研究,直到「大學畢業」拿到「碩士學位」,最後拿到「博士學位」。』

到了第十八天,卡雷做了一桌浪漫的燭光晚餐等待凱薩琳下班回家,卻換回來的是凱薩琳無情的回應:『我已經不愛你了。』,失落、憤怒、灰心、錯愕等等的情緒一時間湧上了卡雷的心頭,他在電話中對著父親咆哮怒吼說要放棄,卡雷聲嘶力竭的說著:『我怎能對一再拒絕我的人表達愛意呢?』。

父親回溫和的答他:『你無法愛她是因為你沒辦法給她你沒有的東西。當年我沒辦法真心愛你媽,直到我明白什麼是愛,真愛是不求回報的。我已經決定愛你母親,不管她配或不配。兒子,就算你不配,上帝也一樣愛你,不是嗎?就算你拒絕祂或對祂嗤之以鼻,上帝依然愛你。上帝讓耶穌釘十架而死,為你的罪受懲罰,因為祂愛你。這種無條件的愛只能從神來,靠人自己是做不到的。在信教以前,我討厭十字架,但信教之後,耶穌基督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那時才真心開始愛著你母親。』

而從這一天開始,卡雷有了堅定的信仰做後盾,他對每一天的挑戰都全力以赴充滿信心,他開始學會樂在其中並且享受其中,過去他討厭的家事成為了他的喜樂,過去他沈迷的電腦在他讀到第二十三天時被他搬到院子敲碎,因為第二十三天這樣寫著:

『小心寄生蟲。寄生蟲指的是纏住你或你的配偶,吸乾你婚姻的東西。通常以誘惑的形式出現,例如賭博、藥物或情色。它們保證帶來快樂,卻會像病菌般滋生,一再耗盡你的思想、時間和金錢。它們會偷走你對配偶的忠貞與心意,一旦出現寄生蟲,婚姻很少能倖存。如果你愛你的配偶,就一定要消滅你心中的誘惑,不然,它會摧毀你。』

『你要懇求上帝教導你如何成為一個好丈夫,不要只跟著你的心走,因為你的心是會被欺騙的。你要帶領你的心。』

  故事快結束時,凱薩琳問卡雷:『在我提出離婚後,你為什麼還替我做還替我做許多的這些?何況你所做的早已超過了40天?』卡雷回答她;『誰說我一定要停止?我學會了『千萬不可以丟下搭檔,尤其是在火場。』

這是一部在北美上映首週就突破六百萬美金的叫座好片,上映後不斷屢獲好評,更是獲得許多評審以及宗教領袖、各方人士的大力推薦,只可惜似乎在台灣沒能引起漣漪,這部片子沒有好萊塢式的高潮迭起,卻像涓涓細流一般雋永於心,你會期待卡雷接下來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也會憤怒凱薩琳的反應,但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真實的愛不是以感覺為基礎,而是表現體貼行動的決心』。我很慶幸這部片子沒有被拍成灑狗血的好萊塢式劇情,例如當年的『浴火赤子情』一樣,而是選擇了用最平凡但最動人的內容來撼動人心,其實愛的挑戰,是對你對我對他。

另外,這一本『愛的挑戰40天』是真有其書唷,在美國還有連著DVD一起販售的優惠組合,只可惜沒有翻譯成中文版的。台灣目前在網路書店可以找到,一本大約五百多元,不過根據嗑肉絲的調查…目前全面缺貨中。網路上也有許多分享這本書內容的網誌,不過大部分都是英文網誌居多,這是嗑肉絲覺得很可惜的地方,期望有一天台灣的出版社能夠引進翻譯版本,不過雖然是英文版,但是嗑肉絲還是很想去買一本阿!雖然英文很破,哈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搜尋『The love Dare』,就會有許多這方面的資訊嚕!或是可以到下面的網址:

『The love Dare官方網站(英文)』
http://thelovedarebook.com/
如果你在台灣的DVD店找不到,也許可以在這個網站上面購買唷,因為英文版本的DVD是有中文字幕選項的唷!這樣還可以連書一起買,似乎不錯哩!


整理
搶救愛情40天(Fireproof)為嗑肉絲 介紹文章
以上整理於網路資源查找不儘完全.翻譯也不盡通順,後續者請自行編修編修文章還是歸上述作者所有
希望對想了解愛的挑戰40有一點認識並持續的達成40天之後每一天的挑戰
2009/05/10-Bill整理
2011/0129後續發現 -英文出版-書名:愛的挑戰40天(The Love Dare)中文出版~書名勇敢挑戰真愛